且听书吟

  • 首页
  • 关于
  • 留言
  • 友链
  • 笔记
且听书吟

中年的世界

2020-12-14

写真 まかろんK

十一月中旬适逢老友结婚,大学的一帮朋友难得地聚在一起。

酒后聊天,大都是面临“30岁危机”的人,工作不上不下,家庭有上有下,平常时节压力难以排解。就如张爱玲所言:“中年以后的人常有这种寂寞之感,觉得睁开眼来,全是依靠他的人,而没有一个人是可以依靠的,连一个可以商量商量的人都没有。”

更何况,我们面对的,可能还是人类有史以来对中年人最不友好的时代。

这得从中年时期在当下的功能错位说起。剑桥大学动物学家大卫・布里斯班发现,动物是没有“中年”这个概念的,在生育期之后,就迅速走向死亡。人类这个物种,之所以有中年这个漫长的阶段,是有着特殊任务的。

这个任务被称为“亲本投资,简单说就是,人到了某个阶段,比如更年期,生育能力会下降乃至停止,这时候人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给孩子提供食物及合适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则是要把人类过往的各种信息,比如知识、技术、价值观等,传递给下一代。

别小看这种经验和技术的传递,这在人类的演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不断叠加的信息积累,会带来认知上的复利效应,沉淀出了人类的文化和智慧。

也因为承担了这种传递经验的演化任务,中年人会变得更哆嗦,更喜欢跟年轻人分享自己的意见。

但现代社会,跟狩猎和农耕社会的相对静态不同,技术变革的速度如此之快,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变,很多过去的经验难以适用,反而变成负担,这时候再对年轻人指指点点,只会显得“爹味”十足。

雪上加霜的是,人到中年后,“亲本投资”比生育更加重要,所以原本承担着吸引配偶功能的外表,这时候就不再受演化规律的眷顾。没有了资源倾斜,所谓的老态就开始出现了,比如毛发变白或脱落、皮肤松弛,也让中年人更容易招来油腻、不自律的恶评。

这么说来,活在这年代的中年人,真就一无是处么?

当然不是。布里斯班的研究很能抚慰人,他的结论是:中年才是人生的巅峰。这个巅峰,指的是认知能力。

大脑核磁共振结果显示,中年人前额叶皮层的活动,明显比年轻人更活跃。前额叶皮层负责的,就是层级很高的认知功能,比如抽象能力。

大脑的另一个变化是,年青时在认知、记忆时,会优先单独使用左脑或右脑,中年人的大脑皮层更倾向让两边协作,让情绪和认知更加平衡,既能储存大量信息,也能退后思考全局,不被细节迷惑。所以,中年人在洞察力、目标感和效能方面,都会表现更好,也更有自制力。

布里斯班提到的中年,是在40~60岁之间。这样看来,我们的30岁焦虑,多少有些过度反应。问题当然会不断出现,但我们见招拆招的能力总是有的。

要知道,在前面等着我们的,可是“已知的宇宙中最聪明的动物达到认知的巅峰”。

チャージする? まかろんK

喜欢(8)
评论 (8)
再想想
  • 路易十三

    恐婚时代……

    2021-02-03 回复
  • 柠檬菌

    哈哈哈哈一转眼大家都是中年人咯

    2021-01-21 回复
  • 松鼠男

    转眼间,你也要30啦?

    2021-01-19 回复
    • 雨帆

      @松鼠男: 囧囧囧,似乎是这样子的。小孩还没有,哭唧唧。

      2021-01-19 回复
  • 林海草原

    同样人到中年,但我未婚,我也恐婚。现如今婚姻对物质的依赖越来越高。并且,自己的收入也太低。未婚的我,同样每天焦虑。

    2021-01-08 回复
  • xinsenz

    敬过往,期未来,当下或许是最好的

    2020-12-27 回复
  • 汪思贤

    哎,同感。每天都很焦虑,不知道未来在哪

    2020-12-23 回复
  • 哥斯拉

    中年确实比较难,但也是小孩子羡慕的对象,他们觉得你想干啥就干啥哈

    2020-12-17 回复
Copyright © 2011-2021 且听书吟. Designed by nicetheme.
萌ICP备 20200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