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向被中国人视为至圣先师,不仅才能广大,在道德上更是完人,但这样一位圣人所教的弟子中,却出了帮助鲁国贵族季氏聚敛民财的冉有、恶意低毁同门的公伯寮。
东汉大儒郑玄,也是学问与道德上的典范,为世人所重,黄巾军起,烧杀抢掠无所顾忌,但会刻意不去骚扰郑玄的故乡。郑玄有一个弟子叫郗虑,却做出了令人大跌眼镜的事:充当起曹操的枪手,罗织罪名将正直之士孔融置于死地。
冉有、郗虑等人所受的是当世最好的教育,犹且如此。这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良好的教育,不一定能让人变得更好。不过,如果就此否定教育的作用,显然会走向反智仇学的极端,典型表现就是读书无用论。
别以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日,读书无用论已丧失市场,其实抱持这种看法的人多得很,尤其是那些做成一些事、赚到一些钱的人,他们大概曾经笃信教育对人有良好作用,然而在做事过程中发现此前学的东西根本不敷用,于是举起大棒,把昔日信奉的理念捶了个粉碎。
如果这些人听说冉有、郗虑的故事,肯定喜出望外,因为那些案例正是他们鄙薄教育的有力证据。至于孔子、郑玄教出了众多杰出弟子,后市受孔子、郑玄影响的英伟士人不可胜数,这些事实就被他们选择性地无视了。
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骤然判决读书无用论者是错误的。毕竟他们也是根据自己鲜活的生命经验得出的结论,这是任何人都不能被夺的。有人试图说服他们,其实当你一旦有这个想法,就已陷入极度被动之中:既然你笃信教育的良好作用,那么你必须是个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同时你所信奉的教育与你的成就须有因果关系。整个链条都做得完美无瑕了,才有可能说服对方。
所以,与其付出巨大说服成本去做一件收益低微的事情,还不如自问一下:假如自己也跟他们一样被所受过的教育狠狠伤害过,自己还会不会笃信教育的作用?要想没有恨意,其实是非常难的。这意味着,我们在受教育之初就需要管理自己对教育的预期。
在这种时候,冉有、郗虑等事例的非凡意义就凸显了,他们能让我们降低对教育的期望值,还可以帮助我们审视如下思想:生而为人,能不能帮权贵压榨百姓?可不可以陷害别人?假如结论是斩钉截铁的“不能”,那么孔门教育就是有希望的,因为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士人理念“行己有耻”。
最近与一些大学学生网聊,我告诉他们,大家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但凡生活过一段时间就能发现,世界是非常复杂的,一些事项甚至会挑战你的基础认知:勤劳未必致富、学识带不来效益、敬业难以上位。凡此种种,会令笃信“能者居之”的你痛苦不堪。更有甚者,还会罗织各种“案例”,告诉你寒门难出贵子、阶层逐渐固化,希望你赶紧向命运跪下磕头并就此躺平。
动物都护食,人也一样。所以我们从书卷缝隙看到,无论在什么时候,利益壁垒都无处不在,这是人性使然。出身平凡的我们,在大城市奋斗得头破血流,才能喝上一碗肉汤——在小地方,也许只能换来一碗白粥。
但这又如何?古今中外一大美景,不就是无数出身寒微的人,无论外界怎样想方设法暗示他们前路没有希望,他们都能不为所动,奋力冲破各种壁垒,从而活出了一种坚姿吗?
所以,在世间众多确定性不断被摧毁的情况下,坚信教育能让人变好、笃信人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需要折节进学,几乎是我们无名之辈改变人生的最后希望。
相比于应试的内容,学习方法、通识部分我认为会更重要。应试是一时,但作为学生不得不往上干,这是大部分人出头的唯一路径,也幸好有这个路径。而通识部分,是一辈子都用得上的。
古代教育还有信仰的功效,现在只剩下知识了
你在哪里其实都在学习,但是学历未必是必须的,但是制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历第一技术第二。有时候他不单单是动物护食,他塑造一种虚荣吧。其实只要你愿意学习什么,无论年龄大小,你随时都可以去学,无论是通过看书还是实际操作。主要还是人们一直在攀比,我心里一直有一个很理想的社会,但是现在确实不是
教育只是启智,成长需要自己和天赋。
看不到半点自我学习的影子
所以我们从书卷缝隙看到,无论在什么时候,利益壁垒都无处不在,这是人性使然。出身平凡的我们,在大城市奋斗得头破血流,才能喝上一碗肉汤——在小地方,也许只能换来一碗白粥。把教育改成读书或自我学习会更好
自我学习属于教育的范畴,并不冲突。
所以其实更深层次的是功利主义的冲击,浸染了我们的教育。使得评价标准都变为了是否有用。也正是这种功利教育催生出了衡中这种怪物,消磨得是年轻一代。其实作者在思考这个问题得同时也体现了功利主义对教育得腐蚀,大家看待事情衡量标准都变成有用无用了。单单从这一点来说确实很有问题,当然这只是一个角度还会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在等待。
可能与我的文章观点解读不大一样。我想表达的是教育不会一定让人变好,但却是一条可行性路线,更多的是自我的努力与提升。
而对于你提到的教育现状,我觉得那是另一个维度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