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文学报》停刊之后,《书城》杂志也宣布休刊,而《上海文化》也已无法订阅。这一报两刊作为上海文学的重镇,自创刊至今已逾四十年,遗憾未能挺过 2025 年的新年钟声。我是它们的读者,21 年开始居家办公后,逐渐养成订阅的习惯。每周四下午到小区门卫取《文学报》,内心充满欣慰。在这个纸质书逐渐淡出日常的当下,一份文学报显得如此珍贵且不合时宜,而它坚持到了今天,我倍感欣慰。
《书城》以各类知识性的随笔散文见长,是我每年都珍藏的杂志。与《读书》和《读库》相比,它更注重趣味性,随笔体的风格读来令人愉悦。而《上海文化》则是我心中极为敬重的纯文学评论杂志,聚焦当代文学,尤其对新人的关注令人钦佩,远胜《小说评论》。其编辑张定浩、黄德海等人以开放多元的文学趣味,不断捕捉文坛动态,在批评与理论中别具一格,展现了鲜明的海派风格。
一报两刊的停刊,昭示着纯文学市场的进一步萎缩,以及电子化阅读的全面普及。作为纸质书的爱好者,我或许正成为时代中的少数派。资讯的发达与文学阅读的无纸化已是大势所趋,这并非悲哀,而是现实。毕竟,如今的读物不是稀缺,而是过剩。报刊杂志塑造了我们对文学的理解,甚至激发了读者的创作冲动。
当文学以物质形态退出生活,是否意味着文学已无处不在?《文学报》虽然不复存在,但文学依然延续,只不过转移到了手机等电子设备上。这种转移将塑造出怎样的文学形式,我难以预料。纸质书与报刊的存在,带给人们沉浸与珍视,而在屏幕上的滑动与点击却容易使人匆匆掠过。尽管信息更加丰富,但信息的过载是否也成了一种压迫?纸质文学的舒朗与留白,像有规律的饮食,是否更有助于心灵的平静与滋养?我不得而知。
今天的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奔波忙碌,留给纯文学的时间愈发稀少。20 年前,或许因经济拮据无法购书,而如今在电子化时代,图书种类繁多且获取便捷,却反而有人不再阅读。时代的错位让我们跳过了一些东西,这种改变究竟是好是坏,我无从判断。
悼念这一报两刊的停刊,缅怀它们曾带来的愉悦与思考,但文学本身不会“停刊”。
愿文学继续照亮我们的生命与灵魂。
我天天都抱着我的那个被我蹂躏很久的墨水平板看书,即使手边有纸质版,也会优先用电子版观看。纸质书对我来说已经成了一个收藏品,遇到好书一般买来是收藏用。对我来说,我可以没有手机,但是不能没有电子书。其中一个原因是我的手很容易出汗,纸质书摸几下就会被我弄脏弄烂,其次现在不少书的装帧翻阅手感不太好,不方便单手拿,字也比较小,看久了吃力。杂志更是容易被看烂,有的杂志我也会找电子版阅读。
就我目前的阅读品类来说,纸质版是刚需。如果是纯粹的小说、文学类图书,电子版的阅读尚可。但如果是专业类书籍,我更喜欢纸质版。
我阅读品类也并不是仅限小说和文学类的书,因为我的板子很大(16k大概,是有点重),学术书籍很多能找到pdf扫描件(没有扫描件的我甚至会找人帮我搞成扫描件),这个板子拿来看扫描件也是一点问题也没有,支持OCR识别,调节阅读排版。而且板子自带一个触控笔,日常我做笔记和随便写写画画没有负担。当然这是我的个人习惯而已。
"其中一个原因是我的手很容易出汗,纸质书摸几下就会被我弄脏弄烂",我的天,我一模一样,手汗症非常严重,所以也喜欢电子书。并且玩手机也不是那么喜欢,因为出汗后触屏的感觉很不舒服
是这样的,我擦屏幕擦的我很难受,键盘和鼠标同理。电子书的背面也经常被手汗弄的全是,幸好是金属的拿一张湿巾和干纸巾随便擦。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写字手下的位置得额外垫着一张纸,不然作业和试卷也容易被手汗弄烂。之前尝试看实体书戴着丁腈手套,但是用完摘下来手全被泡了😂
文章中的配图是画的吗?很有意思。
是在 Pixiv 上找的插图,对应的图片的 ALT 里面有写作者和图片标题。
在移动互联时代,出版社坚持出版纸质刊物,读者坚持订阅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前阵子我们单位要我们征订刊物,我选了《花城》。不知道接下来几年其它的文学刊物是不是也会逐渐走向电子订阅模式。
小小说半月刊还在吗,初中订阅到高中毕业。。。
小小说我也是读书时候有订阅过,刚刚帮你确认了一下,现在还是可以订阅的状态,属于正常发行。
感谢。我也看了下,好像现在改为月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