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看到《我是猫》这本书,应是 5 月下旬的一个周末,在芜湖西西弗书店有关于它的预售活动:买一本送一套日式清酒杯。可惜当时忙着赶回杭州,只能作罢。再次看到此书,是和女朋友一起逛书店的时候,见她喜欢,便买了一本赠予她。
其实,大陆出版社很早便有出版夏目漱石的《吾輩は猫である》,可惜销量并不好。这几年受日本 ACGN 文化影响,部分传统经典日本文学著作得以多次再版。可不管再版几次,此书书名都坚持叫“我是猫”,让人极度不喜。可以说,从书名翻译开始,便丢了灵魂。
记得才学日语时,第一件事情就是 自我介绍(自己紹介),常见的表达句式为 私(わたし)は〜です。但是说多了会让人感觉你太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一般表述里省略“我”,直接说 〜です。
“我”的表述方式在日语里有几十种,此书书名里用的是 吾輩(わがはい),其实是过去一种相当高傲的自我称呼。翻开《大辞林》可以看到它的释义:古風で尊大な言い方であり、現在では余り用いられない。“吾辈”这个词,源于日本古代老臣在新帝面前的谦称。明治前后,“吾辈”流入市井,类似中国评书中的“在下”,孙悟空口里的“俺老孙”,还有自鸣得意的“咱”,以及“老敝”等。而中文语系里,“吾辈”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含义都是“我们”。
可以说,外语的翻译对于每个译者来说,都是一种痛苦而又美妙的过程。一方面,想尽可能用母语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另一方面,有些更深层次的含义,非原文母语使用者难以体会。
比如在日语里有两个词都表示季节,一个是 季節,另一个是 シーズン。前者多表示具体的四季——春、夏、秋、冬;后者多指某种活动的时期,比如旅游旺季之类的。所以春天三、四月多为樱花盛开的时候,也是恋爱的季节,我们理论上应该用 恋愛のシーズン 来表述。上次看到一篇文章用的是 恋愛の季節,一开始觉得奇怪,后面仔细体会,它暗含了恋爱也有类似春夏秋冬的高潮与低谷,这样的含义,用“季節”是很难表述清楚的。
同样的情境还存在于其他语言的翻译中,比如英语里的 present,既有“礼物”也有“现在”的意思,有时便会合在一起用:The present is a gift. And I just wanna be… 当下即为礼物,一语双关,妙不可言。
前面对书名的过度追究,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有些咬文嚼字,其实不然。猫这种生物不同于狗,在生活中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是冷漠、高冷、生人勿近的形象。如果能读懂书名,一只小猫咪的形象便会跃然浮现于脑海。
关于书名的讨论,仅限于此。至于内容,留待下回分解。
文章还不错支持一下
不是“夏日漱石”而是“夏目漱石”吧
吾辈是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