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正在加载中 ...
9 月初,我发了一个关于《围城》的段子。评论区毫不意外地迎来了一阵骂声,言辞犀利,仿佛和我有不共戴天之仇。一如年初我提到京台高速时,解释“台”指的是台湾,也同样被人群起而攻之。
互联网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放大”。原本小众的亚文化,可能因为传播而进入主流;细微的声音,也可能瞬间成为热梗。与此同时,各种铺天盖地的杂声也被无限放大,几乎每一次发声都可能引发涟漪——有时是赞扬,有时则是苛责。
记得大学时,我常读阮一峰老师的博客,经常能发现文章里的小错误。评论区里总有人指正,也有人冷嘲热讽。阮老师的处理方式很特别:修正错误,但不删评论。当时我并不理解,觉得刺眼的言论删掉就好。我曾深信“美国式的言论自由”:你有“挥拳头”的权利,我也有“不被打”的权利。
然而,网络里的冷暴力因为传播而被放大,锋利得像刀,很容易伤人。年轻时的我常常咽不下这口气,总觉得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即便争论落了下风,也会像阿 Q 一样,在心里默念自己“被儿子骂了”。2015 年,我在知乎混迹时,知乎推出过“友善度”系统,提醒大家不要过度攻击他人。可即便如此,我仍常因争论而与他人冲突,友善度一度降到最低。
如今回头看,那些争吵、执拗和愤怒,大多没有意义。你删不完评论,也赢不了所有的辩论。学会妥协,并不是承认错误,而是承认世界不会完全如你所愿。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往往不是“打败”,而是“放下”。
学会放下,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智慧。它让你在面对网络的喧嚣时,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它让你在生活的纷扰中,不再因小事消耗过多精力。有人说,成长就是学会和自己和解,也学会与世界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