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在人邮天猫店刷到此书,乍一看从装帧设计到内容上都与《视觉之旅》颇为相似,当时便武断地将其定义为“模仿前人的拙劣之作”。如今实体书到手,我想,是时候给予它一个更为客观、公允的评价了。
关于化学元素类的科普书,市面上早已不乏佳作,且各有侧重,对读者的阅读能力要求也略有不同。个人目前读完并长期收藏的此类书籍仅有上面几本(不含最后一本)。
《元素的盛宴》是一部科普性极强的故事书。初读此书,便被第一部分关于元素周期律的章节吸引进去。可以说,通篇似乎未细讲元素周期律,却又处处都在讲元素周期律。这种写法贯穿全书,让人很容易沉浸其中。虽不够系统、缺乏体系化的元素科普方式,但也难言是缺点。故事背后,隐藏着长达三十页的注释与随处可见的人文关怀。
《图解化学元素》则是一本按照元素族群划分、逐一介绍的科普书。开篇的电子云能级轨道、杂化、化学键等无机化学基础知识一笔带过,作者试图以最简洁的语言说明同族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难度略高。个人不太喜欢将 d 区放在前面讲的编排方式——对大多数读者而言,s 区和 p 区的元素更为常见、易懂。整体来说,内容中规中矩,元素均配有插图,信息密度适中。
2019 年是门捷列夫首次公开发表元素周期律的 150 周年,同年联合国也设立了“元素周期表年”以示纪念。那一年出版的《化学元素新论》,虽难称为一本“科普读物”,却是化学爱好者绝不能错过的书。(抛开科学出版社一贯的“抢钱式”定价不谈)此书定位于化学类专业高校的参考教材,却罕见地采用全彩印刷,图文并茂。
在内容上,全书以无机化学(普通化学原理)相关专题开篇,通过这些知识阐述化学元素性质的规律性。它并非单纯的知识罗列,而是引用大量论文资料,按历史发展的脉络,从古至今回顾这一仍在演进的科学进程。这种新颖的写作方式使得具体元素的部分不到百页。我将其称之为——披着“化学元素外衣”的《普通化学》。
《视觉之旅》第一册首版于 2011 年,截至我手上的 2020 年版,已重印 50 余次,在当今出版业可谓相当亮眼的成绩。《美丽的化学元素》的作者吴尔平也在书后提及此书。
初次阅读《视觉之旅》,震撼之感油然而生——原来那些课本上学到的元素竟有如此真实而生动的模样;而在生活中,它们又以这样的形态存在。每页侧边绘制的元素晶胞结构、尺状的电子轨道排列都颇具匠心。若要说遗憾,就是第一册《视觉之旅》老老实实地按原子序数依次介绍,却未将同族元素放在一起阐述周期律,知识密度稍显不足。好在这些短板在第二册中得到了弥补——既有按族群讲解的元素,也有将金属、过渡区元素放在一起的篇章。第二册在丰富了前作知识面的基础上,还增添了更多震撼的插图。
某种意义上,《美丽的化学元素》所涵盖的科普范畴并未超越《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一、二册。珠玉在前,自然难免被拿来比较。
《视觉之旅》系列均采用黑底白字的装帧风格,铜版纸印刷。类似的设计,人邮在《植物王国的奇迹》系列中也曾使用过。黑底白字的优点是能让插图更具视觉冲击力,但铜版纸的反光也会影响阅读体验。唐志远老师的几本昆虫摄影集同样采用黑底铜版纸,但由于纸张为哑光质地,反而避免了这一问题。
相比之下,《美丽的化学元素》虽仍用铜版纸,但改为白底印刷,夜间阅读更为友好。几乎每一页都配有一幅占据整页的元素微观摄影图,视觉冲击力丝毫不逊于《视觉之旅》。这些微观层面的元素单质晶体形态多样而奇丽,别具美感。作者的旁白文字,与其说是科普,不如说更像他的“元素观察日记”。我想,正是对元素结晶的热爱,使他在延续《视觉之旅》晶胞图传统的同时,还在附录中增添了一篇晶体学知识。(看到这儿,我又想起了当年背布拉维格子的恐惧。)
在元素讲解顺序上,《美丽的化学元素》按专题分章,每章中再将性质相近的族群放在一起讲解。这样的编排方式优点显而易见——既有逻辑,又便于阅读。
综上所述,我认为此书更像是作者作为化学元素爱好者的一本“摄影集”。如果你已经拥有《视觉之旅》系列,此书不一定是必入之作;但若你尚未拥有任何一本相关书籍,它非常值得阅读。从可读性上看,它甚至略胜《视觉之旅》一筹。
不过,希望我们的作者今后能更自信一些——在装帧设计上,也不妨再大胆、独特些。